二、Needs、Requirements、Wishes 的差別?
我們指的「需求」,英文是 Needs 而非 Requirements;Requirements 的正確說法是「要求」,但兩者非常容易混淆!在 Jeff Nielsen 的 “Requirements” vs. Needs 一文裡解釋的 Needs 非常適切:
Let’s talk all we want about “ideas for what to build” or “deciding what to build”.
另外,他也詮釋了 Requirements 的定義:
We usually think of as “requirements” are ideas for how to meet the user’s needs.
而 Wishes 呢?它更泛指希望與慾望(Want),但想要不一定需要,舉例來說,喝水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基本需求,相對來說,喝星巴克則是一種慾望;水與星巴克,若對應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的金字塔而論,一如溫飽 vs. 安全、安全 vs. 愛與歸屬感。
三、什麼是需求訪談?
需求訪談並非專案經理的專屬職責,而是泛指從事規劃設計、系統分析、商業開發等工作者,都會接觸到的一項重要功課。
需求訪談的精隨是「理解、發現以及釐清真正的業務問題」,並且能為客戶提出一個適時、適地以及適性的解決方案,同時體現超越成本的利益價值,這些就是需求訪談的核心所在。
需求訪談的過程中,不僅僅是紀錄客戶的所言所述,而是時而說服、時而創新、時而從客戶傳達部分事實的情況下去推敲其內心真實的需求,所以像是一場你來我往的刺探恰恰。
需求的分類:
1) 功能型
2) 非功能型
3) 限制條件
功能型需求通常都會用「動詞」來定義,例如搜尋、計算、發佈等等。非功能型需求乃指使用者的感受性、易用性以及安全感等。限制條件往往扮演影響整體的因素,例如時程、預算以及指定載具等。
需求訪談的框架如下:
1) 需求的目的、動機、利益?
2) 現有的資源是什麼?
3) 目標用戶是誰?
4) 利益相關人有哪些?
5) 工作範圍是什麼?
6) 產品或服務的範疇到哪?(功能需求、使用環境、數據採集)
7) 產品或服務帶來的感受是什麼?(非功能性需求)
8) 可擴充性、可維護性、安全性。
9) 限制條件(時程、預算、政策與法規因素等)
10) 備案與風險控管
四、利益關係人與啟動會議
在需求訪談後,我們會招集專案裡所涉及的利益相關人。利益相關人泛指在「專案裡具有利益關係的人,或擁有該領域相關知識的人,或對該產品或服務有所求的人。」
因此,可能是客戶、老闆、業務、開發團隊、顧問、專家以及關鍵用戶等,都有可能列入利益相關人的範疇。
將利益相關人聚集在一起後,接著進行啟動會議(Blastoff Meeting),如同一個專案的開案儀式。
在會議裡,我們必須要確認以下重點:
1) 業務需求的範圍(做什麼?不做什麼?)
2) 利益相關人的共識達成(達成一致的意見)
3) 成本初估
4) 風險評估
經歷了啟動會議之後,不但所有利益相關人都清楚整個專案的內容與方向,同時,亦可評估是否具有獲利的可能性與進行下一步的決策方案哦!
最後,歡迎大家上我的「UX UX 雞蛋糕」臉書粉絲團按讚、分享啦 :)
延伸閱讀:
如何撰寫產品需求文件1:發展藍圖
{ UX 雞蛋糕 } 問卷調查法 Questionnaire Survey
{ UX 雞蛋糕 } 人物誌 Persona
{ UX 雞蛋糕 } 焦點團體研究法(理論篇)